上巳和清明

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,俗稱三月三,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,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。「上巳」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。《周禮》鄭玄註:「歲時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」。據記載,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。上巳節是古代舉行「祓除畔浴」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。《論語》:「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七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。宋代以後,理學盛行,禮教漸趨森嚴,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。

清明,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;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三月节……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、4月5日、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。《曆書》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」清明節與除、盂、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。

(引自维基百科)

 

昨天是上巳节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月三,又碰巧是清明。儿时每逢三月三,都是踏青的好时节,把整个冬天厚重的衣服通通抛开,跑向郊外,去享受灿烂的阳光,和暖的春风,还有各色的山花。虽然山上不象城市里面会把丁香、玉兰之类的树种在一起,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那也是赏心悦目,当地把杜鹃花叫做映山红,映山一词足以证明杜鹃的红艳程度。儿时还会挑最鲜最艳的杜鹃塞进嘴里,酸酸甜甜也是别有风味。此外三月三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,那就是采地菜煮鸡蛋,长辈们说吃了地菜煮的蛋,一年都不会头痛,至于是否有此功效,不得而知,但是戴着一个用网兜装着的鸡蛋到处跑也是儿时的乐趣之一。到网上搜了一下,居然还真能找到一个网兜的照片,在那个年代姐姐们对于做金鱼、钥匙扣、网兜此类东西乐此不彼,我也正好坐享其成。
图片
图片

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,老妈每次都在三月三开始做米酒,放到端午或者中秋打开煮了喝。刚做出来的米酒很甜,几乎没有酒味,所以我们总在那个时候大吃大喝。等到中秋时节,米酒已经变成红色,那就成了老爸的最爱。今年在春田猪蹄熊爷发起做米酒,我也步他们后尘,尝试做米酒,大概是因为在家看得比较多,理论基础还不错,第一次做出来的效果还很不错,以至于出坛第二天已经米酒没有了,还没来得及给猪蹄送去他预定的半斤。

今年的上巳碰巧和清明一天,大概从小离乡,对于清明扫墓的风俗没有留下很多印象,每年都是父母回老家把一切都办好了。清明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,就是清明果了,还有艾粑粑,艾粑几几等叫法,就是把艾菜切碎,和糯米粉混在一起,蒸出来的饼。当地做这个饼很简单,用手捏出来一个饼就可以了,我们家还是按照老家的做法,用老爸做的一个模子,把糯米粉压在模子上,做出来的清明果大小、样式都是统一的,而且老爸做模子的时候,还在模子上面刻有花纹,所以比当地做的要好看的多。网络的存在真是好,清明果和模子的照片都能够找到。
图片

现身在异乡,想体验着两种美味似乎是不太可能的,本身想在附近的公园去看看地菜和艾草是不是能够找到,貌似公园的草都整齐划一,比较难找到此类“杂草”,大概郊区还能找到,所以只能在这里回忆了。但年明年的今天不再是回忆吧。